广东省揭东县蓝田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级语文第五次阶段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7 22:43:3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10200字。蓝田中学高三级第五次阶段测试试卷
语   文
揭东蓝田中学:bobi创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试室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卡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否则,将被取消该科成绩。

第Ⅰ卷 (阅读 共66分)
甲  必考题(51分)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中也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
第1页(共12页)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胜三种,后来黑格尔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我觉得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根据我的浅见,马恩也是采用知性的概念,并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我如果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了昆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整体了。”从这段话看来,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的。
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这种来自知性的观氛是对艺术的最大误解。艺术作品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细节,都从主题出发,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那就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的嫌恶,他将会指摘这种作品和评论者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某些优秀之作所作的牵强附会的分析,文艺作品固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现象形态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的,因此.文艺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为借口舍弃生活的现象形态,相反,它必须保持生活现象的一切属性,包括偶然性这一属性在内。甚至像黑格尔这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扫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理论家学说,偶然性在艺术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情志(如哈姆雪特的复仇、夏洛克的贪吝等),但是这种主导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单线的,尽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万面,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以奸诈来满足权势欲作为主导情志的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所以写得很,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全在于从多方面来展示他的性格的丰满性:曹操杀死吕伯奢全家是一面;官渡之战破袁绍从档案中找出一批手下宫员通敌信件看也不看付之一炬又是一面;为报父仇攻下徐州杀人掘墓是一面;征张绣马踏青苗割发代首又是一面;一方云礼贤下士兼收并蓄,另方面却容不下一个杨修;一方面煮酒论英谁表现得很聪明有眼力,另方面又毫不察刘备种菜的韬晦之计;一方面在华容道对关羽说:“将军别天无恙!”显的一副可怜相,另方面当关羽被杀首级送至曹操,他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又显出一副刻薄相。最后,这位作家把以上这些写法总结成这样几句话:“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联系这没一特定的场合,却有真实可信。这多副面孔构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体化了,活起来了。”遗憾的是有些又艺评论者只按接照黑格尔所指摘的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知性原则去评长道短。他们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衷的悭吝人看得比莎士比亚的夏洛克更合乎艺术法则。普希金认为悭吝人只是悭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却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导情志固然也是吝惜,但同时他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
1.下列有关“知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 分)
A.“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是说采用知性概念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
B.使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有助于克服片面
C.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认识的厉程必都曾使用过知性的概念 
第2页(共12页)
D.《 阿Q正传》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表现精神胜利法这个主题的,这是知性的观点
2. 根据第 2 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写出马克思对下面三种认识的解释(6分)(每种认识的答案不超过 20 个字)
感性:                                                                  
知性:                                                                  
理性:                                                                  
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物性格应有一个主导情志,主导情志的展示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又必须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 
B.没有奸诈,不成其为曹操。但因“于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杀吕伯奢全家与妒忌杨修才华而借动摇军心杀之,展示的是不同的奸作。
C.复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导情志,但在众多读者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形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同是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典型。与有些文艺评论者不同的是,普希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乎艺术注则。
  4.参照文中对曹操性格的评论,从下面所给的人物中选一个为对象,简要分析他(她)的性格。(6分,不超100 字)
周朴园《雷雨》  玛蒂尔德《项链》   林冲《水浒》    李甲《杜十娘怒沉八宝箱 》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12题(20分)
第3页(共12页)
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 》 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妥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