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
风 景 谈
茅 盾
教学重点:
《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
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 余见本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弄清课文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
3、 体会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 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 课前布置预习;自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课上再通过一道习题将这
两道题的内容(即这篇课文中的形和神)联系起来,并一箭双雕,同时解决“思考和练习”
二上的问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旧知开讲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作答,教师补充。)
1940年5月26日,作者由新疆抵达延安,同年10月离开延安,这五个月不寻常的经历使作者有机会亲眼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内心生活,特别是他看到了决定这一切的政治力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新的社会制度,他不能不满怀激情的去谱写革命的赞歌。然而写《风景谈》的时候,作者已置身在国统区的重庆,在豺狼当道、狐鬼满路的重庆,创作和言论是没有自由的,所以时代的限制迫使作家充分运用艺术手法:诗意的含蓄。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1913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子编译所任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和郑振铎、叶对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北伐革命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失掉组织关系,流亡日本。
1927——1928年,以茅盾为笔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1932年12月完成了以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长篇巨著《子夜》,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