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10字。
《寒风吹彻》课堂实录
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我最喜欢的是《寒风吹彻》。读完以后,我假设了一下:如果我来这篇课文,会如何上。
一、确定课堂的方向:
1、让学生跟着作者体验生命,同情生命,感受生命的苦难与无奈,为未来不可预知的可能的苦难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朴素却富有哲理;把对生活的认识寓于对生活真实而非审美的描绘中。
说明:这两点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只能是方向,而不是目标。过去语文课总强调目标教学,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所谓目标,是可达到的并且可以用量化的标准衡量的目的。但事实上,语文课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更重要的是,目标教学常常把整个课堂纳入老师可调控的范围。记得我刚工作的几年,上公开课,能把整个课堂每个程序设计都具体到几分,以保证目标在一堂课内完成。设计好这样严格的程序后去上课,在任何一个班级都能这样完成。现在想来,这完全是无视学生差异的课堂设计。
我认为一堂好课,不是让学生沿着老师预先设计好的路标把路走完,而是根据老师指定的方向共同开辟道路,走出老师都没有想到的路,至于能走多远,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样的课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要改掉给学生最终定论的习惯,同时也改变学生等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的习惯。老师的答案只能是各种答案的一种。
基于这样的理想,我觉得一堂课只能确立方向,不能确定目标。
二、教学过程:
1、首先让学生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用笔划来不懂的,或者喜爱的句子。
说明:这一过程的要点是绘声绘色。绘声绘色是为了让学生努力揣摹文章所含的感情,老师有范读的必要。之所以不说有感情地朗读,是因为学生刚接触课文(当然也有可能有预习过的),还不能深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感情,此时能做到的只是绘声绘色。
读准字音,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应考的要求——从这两年高考的拼音试题看,所考的字词都是常见的。因为常见,所以平常所学课文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让学生提问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如: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依却依旧凉飕飕的。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了一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