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字。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演变的主要表现和古今汉语语句式的差异,掌握梳理文言文词语、句式的 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1、目前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已经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必修5中已对文言词汇语法有梳理,但是学习程度有差异,需要做必要的 引导。
2、多练习但不 可以以练代讲,教师的指导有一定的示范性,应该结合必修1-5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音的演变 第二课时 汉语词语的演变
第三课时 语法的变化 第四课时 综合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1、:“秀才买柴”故事
古今变化的词语:荷 几何 损 价 焰 薪
2、课堂活动:
A、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深入、进步,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及物质,都可以形声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比如:镭、锶等等。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凉”“晾”“谅”和形声结构,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先前造字之初,这个“京”字,原本是读“liáng”的呢!
B、再如 李白的《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ái”呢?
C、古代有个叫胡曾的人,写过一首《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很显然,当时这个时期,这个“十”肯定不读shi,这个“针”肯定也不读zhēn,“阴”肯定不读yīn。
3、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