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试卷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两大题,29小题,约6580字。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
 (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右图中1959年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B.完成了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因为风调雨顺,所以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
 D.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2.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种变化情况反映了 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 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④到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发展生产 D.生产方式的改造
 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渔业生态环境良好
 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7.中国农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了整整26年。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中国农民的希望或苦难,都与公社制度直接联系。这26年是指
 A.1951年—1976年 B.1953年—1978年
 C.1958年—1983年 D.1960年—1985年
 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0.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