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河大附中2009-20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32题,约4490字。 - 河大附中2009-20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手工业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耕作方式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种言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优良传统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小农经济
 3、下列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的是:
 ①犁壁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5、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6、“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白银的大量使用 B、交子的使用
 C、工商业的繁荣 D、榷场贸易繁盛
 7、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8、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导致农民逐渐贫困 B.手工工场发展缺乏技术力量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9、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10、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 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