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醉花阴》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650字。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醉花阴》教案
课程内容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醉花阴》 教学活动设计
自主研讨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教学
目标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她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而且用语浅俗清新,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被辛弃疾所称道为“易安体”,作品有《漱玉词》。
3. 明确诗词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理解本词的对比和抒情手法
复习提问 背诵默写检查
教 学 内容
作品简析
一、《永遇乐》
《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宋金双方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词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