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教案
太原市机车中学:赵永宏
一、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1)、形散神聚
(2)、语气亲切、如话家常
(3)、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语:
我们初中学过高尔基的《海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回答)它的体裁属于什么?(学生回答)散文诗是一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既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散文诗抛弃了:
(1)、诗的押韵、平仄等过于僵化的约束。
(2)、散文的行文过于分散、拖沓的不足。
吸收了:
(1)、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
(2)、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的优点。
2、多媒体显示“教学目的”。
3、教师:今天早读我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请大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思想内容(四位同学每人读一部分,教师说明课文的分段)。
提问:本文的话题是什么?请总结本文的中心。
教师明确:
本文以“记忆”为话题,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行为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4、阅读有效信息,回答下例问题:
(1)、第一部分(2段)关于“记忆,是什么?”的问题,作者正面回答了没有?为什么?
(2)、第二部分(9段)“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作者是否做了科学而准确的描述,为什么?
(3)、第三部分(14段)关于“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是否下了科学的定义,为什么?
教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