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3/4 9:20: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9840字。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语  文
  试卷分为第I 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 题,共150 分。
  第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动某一兴奋点,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但这种普遍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一句中,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先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象。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诵托马斯•蔓墓》 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 ”“钟声”被“打湿”,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的墓前,诗人胸中弥漫着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鸣的钟声也像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不同感觉中的某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覃子豪在《追求》 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视觉与听觉在此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几种不同感觉中的相似之处,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1 .下列对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由某种感觉引发而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如由视觉引发而让人产生听觉感受。
  B .人类的感觉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为用,这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人们产生通感。
  C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是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引起了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而形成的联觉现象。
  D.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与生活经验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在人的生活经验中,自发地产生通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B .严遂成以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进而获得了风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
  c .诗人感情的渗透会产生一种想象性的串连,形成诗句中不同感觉的联通。这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发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审视。
  D .诗人运用通感手法时,不同感觉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是使感觉的转化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诗人来说,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否则通感难以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B .诗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悲哀”直接投射到外物“钟声”就产生“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交融的意象。
  C .如果诗人覃子豪没有意识到“落日”与“感叹”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那么他笔下的“落日”就无法发出“感叹”之音。
  D .在运用通感艺术时,诗人能够关注到不同感觉的某种相似之处,就有可能避免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人。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补秦州司寇参军,侍御史路冲知州事,为政苛急,盗贼群起。嗣宗乘间极言其阙失,冲大怒,系嗣宗于狱,又教无赖民被罪者讼嗣宗治狱枉滥。朝廷遣殿中臣王廷范按之,具获讼者诬罔状,嗣宗乃得释。太宗征河东,谴武德卒潜察远方事,嗣宗械送京师,因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太宗怒其横,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会赦,复官。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