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 资源简介:
约18600字。
《未有天才之前》
--教案--
一、设计思想
对于这篇文章,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我的教学。
第一是对于最近流行的一种题目类型的思考。最近几年各级各类考试,各种各样文体都流行着一种题目,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但是在指导学生答题的时候,我总觉得参考答案有点问题。参考答案的基本形式大都以“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呈现,答案中会有些手法,结构,效果上的术语,也会有写作意图或者主旨的表述。对于学生的要求看似不低,基本上是全面而又完整地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但是看着这些答案,我总觉得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尤其是当大多数答案更像是概括内容后的排列,而未必是写作思路的梳理的时候。
第二是自己以往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因为这篇文章放在高三,以前我往往这样教学,一个是作为如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作者观点的一种训练,另一个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其实这两个关注点的背后,应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考场上面对一篇议论文,能很快地梳理出观点,能有效且准确地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自然是有用的。但是即使以前这么上的时候,我也总有一些不适,总觉得这样上课像把一篇文章拆了骨架,却再也装不回去。
第三是学生议论文的现状。高三学生写议论文是家常便饭,但是这家常便饭的水平却离希望达到的议论文应有的状态距离甚远,概而言之,以下几点尤为明显:第一、段与段之间缺乏联系;第二、通篇缺少论证方法;第三、论证的观点和所举的论据(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之间不是通过论证联系的,而是贴上去的;第四,有些议论文索性连一个观点也没有。
这三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甚而上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没有把文章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不要说把文章当作一个生命。所以无论是这次教学,还是平常,我都在试图让学生和我自己能够把文章当作一个血肉筋骨甚至精神气韵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而不是大卸八块骨肉分离。我希望通过对于文本反复阅读逐渐深入的分析,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及这样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以及比喻论证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通过对于作者喻体的选择的理解,体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民众能为这个国家切实地努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章的内在逻辑及其组织结构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逐段梳理作者观点
作为议论文,梳理作者的观点,要注意把作者的观点与以下内容区别:别人的观点(与作者相同或对立),作者的论据(事实和理论),作者对于观点的分析(论证的展开以及论证方法的使用)。注意关联词。
2、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观点
3、在梳理观点的基础上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二)各教学环节说明
一、预习反馈
作者的观点(围绕天才和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第2段、不但没有天才,还没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