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卷(文)(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33题,约11760字,有答案解析。 - 云南省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卷 文(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 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 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太绝对;D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
 2. 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 大规模简单协作
 D. 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排除A项;古代青铜比较珍贵,青铜农具普遍使用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与商周时期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有关,奴隶集体劳动,进行大规模地集体协作,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
 3. 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 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为“医得眼前疮”而“卖新丝”“粜新谷”,从而“剜却”了农民的“心头肉”,说明农民为维持生计被迫出卖农副业产品,但不能反映农业生产中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4. 观察下列图片,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三幅图片,展现的是农具的发展过程,从骨农具到石农具最后到铁农具,说明生产工具发生质的飞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革新
 5. 元代全面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人物是
 A. 沈括
 B. 宋应星
 C. 郭守敬
 D. 黄道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D项正确。沈括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排除A;宋应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