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小题,约10510字,试题设计很科学,特别是语言表达题很有新意。
2006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第一次)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工卷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9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徇私/驯熟 咆哮/肖像 惬意/提挈 连咳带喘/金蝉脱壳
D.偈语/鲫鱼 畏葸/玉玺 胴体/栋梁 耆年硕德/骐骥一跃
C.投奔/奔命 着急/着火 给养/给以 强词夺理/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殷红 反省/省悟 罪不当罚/独当一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凝炼 突如其来 融会贯通 磨肩接踵
D.余晖 疾言厉色 委曲求全 箭拔弩张
C.惹事 春华秋实 备尝艰辛 改辕易辙
D.渔具 纾尊降贵 黩武穷兵 黄梁一梦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人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元旦期间,凡在本店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 份精美的礼品。
(2)昨夜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 了干涸的土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
(3)今年9月10日,我市40位教师出席“名师奖”颁奖大会,光荣地 。
A.惠赠 浸润 授奖 D.敬赠 浸渍 授奖
C.惠赠 浸渍 受奖 D.敬赠 浸润 受奖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部韩剧《大长今》,让人们重新领略了中医的无穷魅力:除了针灸术、药膳术在电视 剧中大放异彩外,中医美容术也在其中小露峥嵘。
B.这本刊物凝聚着编者的全部心血,我们只需要看看如下这些标题:《被温暖照亮》《寒 冷的味道》《有月亮的晚上》,就能感受到编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真情。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房间的门,“焰火晚会马上开始了,再不走就赶不上了!”
D.中国画几近天成的含蓄与西方某些现代艺术密电码一样概念化的晦涩有别——那不是审美或审丑的感知过程,而是炫耀玄学的思辩过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 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诗经》是我 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再别康桥》《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C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刘禹锡的《石头城》是唐诗的代表作,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词的代表作。
D.《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①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②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③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6.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政教一体化”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科举时代,以科举为特征的教育制度依赖封建统治的政治体系而存在,并得以千年发展;同时这种教育制度也只能屈从封建统治者的意志。
B.中国的科举制培养的知识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起统治作用,他们受到的教育在政治制度中能够表现出来。
C.在科举盛行时代,封建政治与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政治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D.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封建政治制度依赖科举制度而得以获得人才,而科举教育依靠封建统治者的垂青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参与。
7.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