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铁肩担道义
广东省普宁市实验中学 李莫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理解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士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
作者简介: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
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在这里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
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绞死了共产主义……” 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