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33题,约12660字。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1.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产生
 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单位产量的提高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D
 【解析】左图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右图是曲辕犁,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D正确;A是春秋战国时期;B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改变;C中粮食产量无从体现。
 2.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3.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C. 井田制趋于瓦解
 D. 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好雨落到公田里,同时也落到私人田地。结合所学可知,《诗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是在宋元时期。故A错误。由材料中“公田”之外出现“私田”,可知土地归周王室所有的井田制趋于瓦解。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未发展完善。故B错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级分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故D错误。
 4.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答案】B
 5. 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要的推动
 B. 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 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