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古诗文阅读(12份)
- 资源简介:
(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
分析综合(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断句(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翻译(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实词(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文化知识(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虚词(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断句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多年,全国课标卷从2014年开始考查,至2018年高考,连续考了5年,;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能力,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预测2019年高考依然要考断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庐山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庐山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第一段原文:“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要注意的是,借助特
……
【考点讲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文言文信息,是指史传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局,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散文札记类的风物、意境、感悟、抒怀等;说理文的观点、论据、见解、看法、感慨等。文言信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文中限制,凸显出语境的相对完整,表现出上下文在筛选信息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思维过程,是一个“圈定”“辨析”“遴选”“提取”“整合”的完整进程。文言信息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筛选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结论、见解、感悟等;二是遴选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性格节操、征集才干、品德性情等;三是提取主体信息,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布局谋篇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技巧:一是明结构关系,即要弄懂人物、事件、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为筛选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知对应关系,即筛选信息时应做到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对应;三是对位意识,即将信息选项代入语境去验证真伪,辨别正误;四是比对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意进行比较鉴别,以确定正误是非。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2)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3)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4)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具体”等词语表述。(5)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下面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
……
【考点讲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虚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诸如,“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这句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其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句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二、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用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尔其(语气助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三、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