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题,约5000字。
2006年高考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压题训练:
出题者:田阳高中 周敢 杨南兴 韦海清等
(一)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
世纪之交,千禧将至,明年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200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未达到GDP的1.5%;在国企改革中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1、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运用了暗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B这是运用了借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C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D这是运用了比拟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比拟其发展已不通畅。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简述,哪一项不恰当?(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和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正当世纪交汇,千禧将至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课题,课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回升,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已得到遏制。
B课题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有乐观的预测,也有不甚乐观的担心。这是因为上跌回升将会遭遇“瓶颈”。
C课题报告科学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新“瓶颈”做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又有理有据地向国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D课题报告的建议,可分六个侧面,它们是:引进创新国外科技,增加科研开发投入,改革国企抓好其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国资源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二)“高科技大国”以色列
以色列地域狭小、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然而,这个人口仅600万、国土面积仅1.49万平方公里的国家,1998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达100亿美元,人均高科技出口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以色列的成就受到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