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80字。
语文版七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为本地人物立传
教学要求:
1.学会查找有关资料,并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和加工。
2.学会进行有关的社会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为当地人物立传。
3.为当地人物立传,首先必须尽可能详尽的占有材料。其次要善于选择材料。
4.选材原则: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如给革命烈士立传,要着重选择有关其参加革命和英勇牺牲的材料;给科学家立传,那就选择他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给普通百姓立传,就要着重选择一些日常琐事来表现其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
一、提出要求
1.调查前,要拟定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
2.要反复核实,注意资料的真实性。
3.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内容具体,线索清楚。
4.对人物的评价要恰当。
二、三、社会调查
(一)调查计划
1. 确定调查对象——当地名人;
2.明确调查任务——写好传记;
3.用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推进式提问: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提问;
4.认真笔记。
(二)调查提纲
例:给普通百姓立传
1.调查对象:普通百姓
2.调查内容:足以表现人物特点和本质的材料
3.日常琐事
(1)对家庭经济的安排,对其子女的教育;
(2)参加社区的活动;
(3)对现在社会情况的认识。
文学采风
教学要求:
明确我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活跃着新的民间创作。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会听到在群众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通过文学采风,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
教学内容:
一、有关知识:
民歌民谣: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种类繁多,按内容和功能分类,大致有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等。常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双关语等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也大都来源于民歌。民谣指民间歌谣,多指时事政治有关的。民歌和民谣的区别在于:可以唱的为歌,只说不唱的为谣。如陕北的“信天游”:《东方红》:说东方你就一个红,说太阳你就一个升。说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青海的“花儿”:《花儿与少年》:春季里那么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绣呀阁里的女儿呀,踩呀踩青来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搀我一把来。贵州民歌:《摘菜调•幺妹儿进菜园》:清哎早起来,轻轻儿把门开哎。幺妹儿走出来,幺妹儿去摘菜也。走哎进幺妹儿的菜园中塞,咿呀呀嚯塞,哎呀呀嚯塞。青的青的青菜,硬是逗人爱。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茄子豇豆莴笋海椒。哎呀七呀 哎呀八呀,咿……也……吃都吃不完!
传说: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