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赏析“情与景”专题练习
-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诗歌鉴赏之赏析“情与景”专题练习
一、 知识链接: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一)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2、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景、情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1、以乐景写乐情。乐景与乐情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属于“正衬”,有可能是诗人看到某一景物而调动起了自己积极的情绪,也可能是诗人本身处于正向的状态进而感到景物也是积极向上的;这类诗歌往往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厉白沙堤。”
2、以哀景写哀情。和乐景与乐情一样的,哀景与哀情也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因此也会有两种可能,分别是诗人触哀景生哀情和哀情所见皆哀景。
通过哀景对哀情的衬托,更加重了悲哀的气氛,往往给读者一种更加悲愁的感受,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也叫以景作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它是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二、高考链接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