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12 13:15:58 来源:《中国青年报》转载 人气:
2005年2月,李泽武“勇敢地把女儿弄到这边来了”。他妻子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一百个反对”,“你们一天到晚都在玩,孩子怎么办?”他理由找尽,好话说尽,妻子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恨恨地扔下一句“反正孩子还小,就让她‘滥一滥’吧”。
在美国留学时,黄晓星和张俐曾与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从华德福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能上哈佛这类的名牌大学。张俐就此提供了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果,在一些名校攻读的华德福毕业生,被教授们评价为“不是最聪明,但往往是最有思考能力的学生”。至于能不能和要不要上名校,那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关键是,上名校并不是华德福教育培养人的最高宗旨。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热爱生活并充满活力、思想力和建设力的人。这样的人,或许看上去很普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像一颗颗散发出温暖和光的种子,将成为整个社会逐渐改善和进步的力量。
如果硬套考试的标准,黄晓星在研究中找到了20年前联邦德国教育厅的一项统计,在全国性的ABITUR考试中,华德福学校学生的考取率是公立学校的3倍。
另一位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华德福教育的人士吴蓓则提供了较新的案例。2003年她在英国留学时,房东太太把5个孩子全都送到了当地的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当被问及“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学校,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较差”时,房东太太马上告诉她,今年自己的大儿子正好参加全国统考,他所在学校名列整个地区的第三名。
当然吴蓓也发现并非人人适合华德福学校。房东太太的二儿子就很不适应,小学毕业后,她帮他选择了一所规模小的公立中学。
据黄晓星观察和研究,但凡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接受教育的家长和从事华德福教育的人,很少关心这些统计和评估。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到华德福学校后,生活得健康快乐,从而强化了对这种教育的信心。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师生常提到一个名字:本杰明·切瑞。他是澳大利亚资深华德福教师,负责亚洲地区华德福教育培训工作,也是这里的指导老师。他曾写过文章:
“在我所知道的学校中,以华德福学校受到的赞扬最崇高和得到的批判最严厉。家长可能在某一年里起劲宣传这学校多么令人赞叹,是解决所有孩童问题的灵丹妙药,却在隔年变成学校最刻薄的反对者。家长常常从心中被华德福教育所吸引,并被其善和美的培育所感动。而当落实到通过心、手和头来工作的真正含义时,他们便开始质疑,甚至惊慌。如果这些没有成功呢?我的孩子离开这所学校后如何去适应社会?我真的认同学校所信奉的人类价值吗?教育不就是培养使年轻人适于工作的技能吗?以上这些问题在中国特别有代表性。”
有生命的教育从整体开始
采访黄晓星时,四年级主课老师熊英来向他请教泥塑的基本手形。于是我们一起来到黄晓星的“工作室”。这里像成都茶铺的一角,两三张木桌,几把竹椅,贴墙架子上放着他自己和学生们的泥塑作品。
先是翻着书讲。很快,黄晓星进屋拿来两团红泥,和熊英捏起来。“一定记得告诉孩子们,是整个捏出来的形状,泥塑切忌一块一块拼粘起来。”他端详了手里捏出的初形,说这很像只狮子,可以朝这个方向进行。他一边捏,一边喃喃地说:“任何有生命的艺术都是从整体开始的。教育也要从整体出发,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组装起来的,而是要有一个整体观念。”
这恰好与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华德福教育不采用语文、数学、自然、历史等分科,而是由主课老师根据本土、本校的大纲自行设计综合性的主课,没有固定教材。目前成都华德福学校还没有高年级(中学),小学的主课教学大纲为:
一年级:童话、数的品质与四则运算二年级:寓言、圣贤故事、整数运算三年级:建筑、农耕、度量衡、创世神话
四年级:本地地理历史、西游记、分数、人与动物
五年级:中国地理、外国神话史、小数、植物、先秦故事
六年级:周边国家地理、秦、汉、百分数、矿物、物理
主课之外是专科课,包括:线画、水彩、园艺与自然,英语、手工、体育与游戏,德语、木工、音乐与乐器,国画与书法、韵律舞、节日庆典。
李泽武算是国内第一个华德福主课教师。从唯一一个混编班开始,随着小学的逐步完善,各年级均已建班,目前他已教到六年级。
回忆起自己刚完成的五年级教学,李泽武颇为满意。学习植物时,他便带着学生研究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到田里栽种,观察大自然。为理解人与植物之间的生长和呼吸关系,他和学生在教室中打倒立。《诗经》中有关植物的篇章,以及《蜀都赋》中描写四川风物的骈句,都成了他们的教材。
李泽武认为,五年级的孩子比起三四年级的孩子,应是放眼看不同世界和文化的时期,所以他带着学生读古埃及的《冥王奥西里斯》,读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些故事是复杂的,有纯善、真挚、团结、力量,也有龌龊、虚伪、分裂、暴力,还有男与女。李泽武相信,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会明白事理,度量人生,倾泻情感。
对语言的学习,李泽武安排的课程非常强调节奏和韵律。他带学生诵读先秦作品《诗经》和《老子》时,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些东西。“他们背《老子》比我还背得快,背得好!”
他还会范读英文,让学生去体会语言和故事的魅力。通过《简爱》的一个片断,孩子们果真产生了强烈兴趣,以至于有几个孩子开始读起原著来。“而不再仅仅是柯南,柯南,还是柯南!(一套流行的日本漫画)”李泽武感慨。
“顺便说一句,我妻子再也不反对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上学了。”他得意呵呵笑道。
理想主义的风波
从英国回来,李泽武一度没有找到方向,于是想再去美国读硕士。美国领事馆的朋友说,你的签证没问题,你就说你要fix(修理)中国教育。他笑着说:“但没管用,两次都没签过。”
不久,他就和黄晓星、张俐这两个从美国回来也准备“修理”中国教育的同伴创办了成都华德福学校。和他们一起的,是一群同样带着理想主义要改造中国教育的人,包括几名大学生志愿者。
激情维持了半年。大家都不拿工资,只拿几百元的补贴,但由于生源不多,仅靠各方捐赠,学校仍难以为继。“老师都有点儿打退堂鼓。”李泽武回忆道。黄晓星说:“关键是出现了怀疑,能不能在这里坚持下去。”
资金紧张渡过后,更大的风波出现了。2005年9月,定岗定工资的动议被提出。同时教师内部也有强烈反对的声音,认为既然没有人是冲着钱来这里的,那就全无此必要。一部分教师因此选择了离开。
如今担任三年级主课老师的李红育,2005年2月来到这里时,完全没有利益上的考量。虽然她并不反对定岗,但心里还是有些失落。“那会儿开会,气氛特别沉重,大多数人都沉默。”她回忆说,“有的老师原本把这里当做净土和庇护所,但现在发现它不再是了。”
留下的人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快乐过渡为充实的忙碌。据说现在老师们的工资,低的1100元左右,最高的也不过2000多元。
这所学校明确提出,自己是非营利的。“但是很多人误解了非营利。非营利不是说不营利——否则学校发展哪来的钱,而是指营利不用于自己的分红。”李泽武说,学校现在已经开始每年积累资金,发展状况良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