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920字。
4 古代诗歌四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1课时
一、新课教学
峨眉山月歌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美丽的峨眉山(PPT图示)
3.诗歌朗读
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然后学生自读,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理解诗意
明确:
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月映影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5.体会感情
(1)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明确:
思想感情:
①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②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③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想一想,说一说: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6.诗歌小结
本诗是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3.诗歌朗读
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然后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