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860个字。
课题:《论语》八则
编写:滕寅审阅:邵寿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4. 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掌握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知识衔接】
走进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第一课时
【导学提纲】
一、基础知识
1.本文的作者名字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论语》。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而内自省 也 不亦说 乎 不愠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隅 诲 女 知之乎
谥号 孔圉 不悱 不发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