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800字。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三次看花”,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读“细节”,感受母亲坚忍无私的爱。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读“怀念”,体悟“好好儿活”的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细节描写、关键词语、重点段落,理解“我”的情感经历,体会母亲在“苦”中对我的深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在“苦”的生存困境中应“好好活儿”的道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在把握感情基调,揣摩语气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有节奏变化。
三、过程与方法: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史铁生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就文体而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当时的情感,又有写作时的情感。就本文写作技法而言,细节描写是一个突出特点。就母爱的特点而言,史铁生的母爱是母亲在痛苦中展现的母爱。就语文能力的训练上看,朗读依然是重点。
四、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对史铁生的作品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在阅读过程中也很少深入理解生命与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史铁生,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双腿瘫痪,又常年患病,却一直在与病魔抗争。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在《我与地坛》中,他这样写道:“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懊悔、自责、内疚……)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史铁生的脚步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2.介绍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