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春》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朱自清的语言特色,并学习作者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赏析修辞手法把握文章的写景方法及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景的其它角度及方法。
三、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有三个重点:立德树人、语文素养及阅读体系。其中的阅读体系是指要建立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架构,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特别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换言之,就是要把单元的文本看成一个整体教学,并且能够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春》与《济南的冬天》相比较,其主要的特点是在于写作的技巧上而非情感的投入上。因为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并非是某地特有的春天,而是他为了教材而写的以春为题材的范文。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分析这些写作技巧的方法并且能够自觉地发现。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阅读,去发现其它的写作角度与方法。因此,我特别突出了不同比喻、拟人以及一些词语形象之间的对应,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写景散文的结构是经过精心的思考,相互关联成整体的。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是田野上小草的嫩芽,还是河中潺潺的流水?第一个让你感知到春天到来的,也许是清晨小路上打湿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轰鸣春雷,也许是某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的春天,是从耳畔传来的。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的春天,是从空气中嗅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8-9]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介绍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二、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酝酿(yùnniàng) 窠巢(kē) 黄晕(y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