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测评试卷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两大题,29小题,约5310字。
 期中测评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考试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其继任者是
 A.嫡长子 B.兄弟 C.功臣 D.诸子中贤能者
 3.在中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诤臣。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君主的开明仁义 B.制造君臣和谐的假相
 C.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避免高层决策的失误
 4.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曾国藩 D.《天朝田亩制度》
 5.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年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6.从《马关条约》的危害看,最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条款是
 A.赔款 B.割地 C.设厂 D.开埠
 7.《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8.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 B.完成国家安定统一
 C.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9.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A.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B.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0.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