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电子题库练习(20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评估.doc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doc
 第二单元第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二单元第5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二单元第6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二单元第7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二单元第8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doc
 第三单元第10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三单元第9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评估.doc
 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四单元第15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五单元单元检测评估.doc
 第五单元第17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一单元第1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第一单元第2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古代雅典政治制度演变的正确顺序是( )
 A.民主制——共和制
 B.君主制——共和制
 C.贵族制——民主制——帝制
 D.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可根据雅典政体的历史演变顺序去回答,规律是民主的程度越来越高。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背景的分析理解能力。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3.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的依据是( )
 A.政治地位 B.血缘关系
 C.居住地域 D.财产多少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1.在爱琴文明(前30~前12世纪)与荷马时代(前11~前9世纪),希腊各邦普遍实行的是( )
 A.君主制 B.贵族政治
 C.民主制 D.寡头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希腊城邦进入贵族政治时代以前的爱琴文明和荷马时代,实行的是君主制。
 2.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其要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A。梭伦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由贵族侵吞平民的土地造成的,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3.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
 A.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选区
 B.抽签选举组成“五百人议事会”
 C.陶片放逐法
 D.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奴隶起义频繁
 解析:选B。“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
 2.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 )
 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
 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
 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因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并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所以战国变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
 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应该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圣经》
 C.耶稣 D.教皇、教会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项“《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D项“教皇、教会”是马丁•路德反对的;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B项“《圣经》”。
 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
 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
 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不可能得到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1.列宁说:“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下列各项,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有( )
 ①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 ②农民为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③“解放”后的农奴又受到村社的重重束缚 ④“流血星期日”事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①不能说明被掠夺、受侮辱;④与农民没有直接联系。
 2.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B.建立强大的海军
 C.增强了俄国的国力 D.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D。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它巩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