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卷(12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卷(12份打包,Word版,含解析)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八)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六)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七)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北师大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五)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八)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
 A.兴办公共工程 B.发展军事工业
 C.调整农业生产 D.加紧殖民掠夺
 3.罗斯福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4.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6.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7.如图所示的曲线反映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8.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9.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10.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第二单元 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5.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如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高中同步测试卷(九)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6.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
 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7.毛泽东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8.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