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试卷(35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ocx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docx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docx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3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docx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docx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docx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docx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第13课 辛亥革命.docx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docx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第16课 抗日战争.docx
 │第17课 解放战争.docx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5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ocx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x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docx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x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docx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x
 └─【备课推荐】2017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ocx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docx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ocx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础达标]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下图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费正清说:“诸侯虽然听命于周王,但在本国中却是万人之上的专制君主。”这是指( )
 A.分封制的特点 B.分封制的弊端
 C.宗法制的特点 D.宗法制的弊端
 5.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齐国任国君,你(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以在齐国征派赋役
 C.不用跟随周王去打仗
 D.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
 6.“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7.《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8.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9.“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色彩浓厚
 C.政治等级森严
 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10.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能力提升]
 1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1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郡的地位比县高 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1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基础达标]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2.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寻求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5.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
 A.封邦建国 B.置“三公”“九卿”
 C.确立皇帝制度 D.全国推行郡县制
 6.在秦朝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郡守 D.太尉
 7.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达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8.“(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9.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能力提升]
 1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12.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 )
 A.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皇权至高无上
 D.“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达标]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刺史 D.实行三省六部制
 2.“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3.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4.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
 A.禅让制 B.世官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5.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其长官为宰相 B.其下设六部
 C.相权趋于集中 D.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8.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9.《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10.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能力提升]
 11.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2.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专制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13.宋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
 A.中书门下 B.兵部
 C.三司 D.枢密院
 1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像国会之类或像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 )
 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
 C.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
 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5.“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