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一册阶段综合测评试卷(4份)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阶段综合测评(打包4套)岳麓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2018091131.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阶段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201809113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阶段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201809113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5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阶段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2018091134.doc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
 【导学号:05812047】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C [从材料中的“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可知神农教人们制作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C项正确。]
 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
 C [从材料中的“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C项正确。]
 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B [A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体现出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精耕细作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手工业领域,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推广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
 4.《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导学号:05812048】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C [“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导学号:05812049】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C [“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户对土地生产使用拥有自主权,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项正确。]
 6.读下表,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阶段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6世纪以后,我们能够在许多遥远的地区发现欧洲文化,并且西欧语言和基督教的形式被其他居民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这一现象开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B [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7世纪的欧洲,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直接导致材料反映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2.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导学号:05812108】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D [迪亚士航行是从欧洲到非洲最南端,排除A项;达•伽马航行是从欧洲到印度,排除B项;哥伦布航行是从欧洲到中、南美洲,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一条从墨西哥到中国的商路,这条商路的开通得益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3.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宗教因素 D.技术因素
 C [从材料中的“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上帝保佑了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宗教情结,C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两种动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05812109】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
 B.新航路的开辟为早期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C.新航路的开辟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D.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C [题干材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封建势力掠夺的需要,意在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C项正确;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是一种对立关系,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新航路开辟之时并未传播新的生产方式,D项错误。]
 5.下表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501—1550年物价变化的情况。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代 物价指数
 1501—1510 76.26
 1511—1520 74.90
 阶段综合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对国内战争的特殊环境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苏俄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32年提前完成,而此时西方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为了摆脱斯大林模式所做出的改革。]
 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苏联斯大林模式 D.中国的改革开放
 C [苏联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
 【导学号:05812152】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
 B.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B [材料“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反映了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正确。]
 4.下图为某一时期某国农业生产状况,对该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圈地运动的结果
 B.体现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C.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D.得益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B [英国圈地运动是“羊吃人”,地主把农民的土地圈占过来以后主要用来养羊,所以圈地运动不可能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故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从当时俄国国情出发,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是可信的,故B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在农业上的措施是减耕减产,故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