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70字。
半亩方塘一鉴开--谈作文的审题立意
关于高考作文审题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即认真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而决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裁形式、选材范围以及写作方法等等。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 “材料+提示+话题+要求”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定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
2005年全国卷三的话题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忘记和铭记”是引导、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的看待历史。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的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
“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 是目标,“智慧”是方法。“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旨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出事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 ,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二字,解决“如何赢得双赢”这个问题。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付之东流。
“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